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科普博覽 ? 科技博覽 ? 正文

科技名詞 | 假性記憶 pseudomnesia

發(fā)布日期:2022-09-12??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瀏覽次數:236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核心提示:假性記憶pseudomnesia定義:瞬間感覺當前發(fā)生的事和看到的景象,都曾經出現過,但實際上并沒有發(fā)生過的現象。學科:物理醫(yī)學與康復_康復功能評定_認知與精神心理功能障礙評定相關名詞:器質性遺忘綜合征 記憶倒錯 虛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延伸閱讀】2010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盜夢空間》,你看過沒有?影片中講述了主人公設法進入某個人的夢境,給對方植入假性

假性記憶  pseudomnesia

定義:瞬間感覺當前發(fā)生的事和看到的景象,都曾經出現過,但實際上并沒有發(fā)生過的現象。

學科:物理醫(yī)學與康復_康復功能評定_認知與精神心理功能障礙評定

相關名詞:器質性遺忘綜合征 記憶倒錯 虛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

2010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盜夢空間》,你看過沒有?影片中講述了主人公設法進入某個人的夢境,給對方植入假性記憶。對沒有經歷過的事情,要編造出對它的記憶,這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嗎?

針對這樣的疑問,美國認知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洛夫特斯進行了心理學實驗驗證。實驗結果表明,如果我們從別人那里聽到一個虛構的故事,就可能將其與自己實際經歷過的不同記憶結合到一起,在心中編造出那個故事,并在大腦中形成假性記憶。

在大學的心理學課上,洛夫特斯提出了一個課題,讓學生們編造一個沒有實際發(fā)生過的事情,并試著將這件事輸入他人的記憶。一名學生給自己14歲的弟弟一個筆記本,筆記本上寫著一些真實的回憶,也夾雜著一些沒有實際發(fā)生過的事情。結果,他的弟弟讀了以后,把上面的內容與其他實際事件的記憶聯(lián)系起來,并在日后把筆記本上寫的虛構事情當作真實記憶講述出來。

1995年,洛夫特斯以24名18~53歲的實驗參與者為對象進行了同樣的實驗。結果顯示,24人中有6人把虛構事件當成了實際事件,回答說“真的發(fā)生過”。

科學家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做過很多編造假性記憶的實驗。后來發(fā)現了一個問題:即使向被試者揭穿內幕,告訴他那不是真實的事情,但仍有人堅持相信這是真實的記憶。也就是說假性記憶是會被固定下來的,這被認為在倫理上存在問題。因此,現在基本上不再進行這樣的實驗。

在刑事案件的審訊中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即“假招供”——自己明明不是犯人,卻因為認為自己可能是犯人而認罪。研究認為,審訊者對嫌疑人多次講述案件的情節(jié),有可能會讓對方產生假性記憶。

責任編輯:張鵬輝

?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yè)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lián)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
?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最新資訊
友情鏈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