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科普博覽 ? 人文歷史 ? 正文

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āng)——長江文明巡禮(上)

發(fā)布日期:2025-09-26??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李舫 林子涵??瀏覽次數(shù):41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核心提示:河流,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從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尼羅河畔的金字塔,從印度河的城市網格到長江流域的稻作遺存……人類文明的每一次躍升,都與河流生態(tài)的演化深度耦合。長江,奔流在中國大地,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āng)的千年文脈,承載著億萬年的生態(tài)變遷,鐫刻著中華文明“因河而生、伴河而興、護河而久”的完整軌跡。守護長江,就是守護中華文明的根脈;

河流,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

從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尼羅河畔的金字塔,從印度河的城市網格到長江流域的稻作遺存……人類文明的每一次躍升,都與河流生態(tài)的演化深度耦合。

長江,奔流在中國大地,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āng)的千年文脈,承載著億萬年的生態(tài)變遷,鐫刻著中華文明“因河而生、伴河而興、護河而久”的完整軌跡。守護長江,就是守護中華文明的根脈;傳承河流精神,就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未來。

長江文明的“連續(xù)性”在世界大河文明中尤為突出,這是全世界的寶貴財富。當長江的碧水不斷向東奔流,當流域的生態(tài)持續(xù)向好,當文明的基因代代相傳,中華民族必將在與河流的共生中,走向更廣闊的未來,也為全球大河文明的保護與傳承貢獻更多中國力量。

船出朝天門,行至瞿塘峽,江水映山綠。

——這里是源遠流長的長江,這里是物華天寶的重慶。

數(shù)億年前,磅礴的造山運動如無形之手,自浩瀚的特提斯海中托舉起昆侖山脈、巴顏喀拉山脈與橫斷山脈。

億萬年光陰中,幾座山脈持續(xù)抬升,仿佛大地的呼吸與脈動。

又經千年,唐古拉山脈巍然崛起,與周邊抬升的群山一道,筑起一座“亞洲水塔”的宏偉雛形。

此后,青藏高原迎來劇烈隆升。大地之力自地殼深處噴薄而出,將高原推至世界之巔。水從這里奔涌、外溢,最終剖刻出三條河流:黃河、長江與瀾滄江。其中,發(fā)源于唐古拉山脈的長江,以涓涓細流為始,進而百川歸匯,向東鋪展在中華大地。

長江與嘉陵江在重慶朝天門碼頭處交匯。張坤琨攝

浩蕩長江,自此奔流。

這條江,西出各拉丹東雪山,向東奔流入海,把青藏高原、巴山蜀水、江南水鄉(xiāng)的人們以一水相連。大河流域的中華兒女,正因有活水在心中,繼而懂九州同、天下大同。

一首跨越古今的長詩

千禧年伊始,在法國巴黎,《世界報》副主編讓·皮埃爾·朗日里耶準備和他的同事們用一種創(chuàng)新的方式,迎接新千年的到來。

怎么慶祝呢?他們決定用專欄的形式,寫一批專欄文章,講述在公元1000年—2000年這一千年中,生活在全世界的知名人物的生活故事,覆蓋北美洲、拉丁美洲、歐洲、亞洲等地區(qū)。

這家報紙用了6個月的時間,整理這份重要人物的備選名單。這真是一份浩如煙海的名單,他們從這份名單里,整理出12位重要人物的故事,并編輯成冊,名為“千年英雄”。這些文章于2000年7月份發(fā)表。

中國的蘇軾就是這些“千年英雄”中的一位,是其中唯一一位中國人。

25年后,另一位法國人——漢學家、全球事務與國際關系專家高大偉再次提到蘇軾:“來到長江邊,我很自然地想到了蘇軾。想必每一位中國人,都對‘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句詩詞耳熟能詳。蘇軾寫下這首詞,不僅描繪了長江的壯闊,更深刻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的延續(xù)與傳承?!备叽髠フf。蘇軾有100余萬字的詩詞、雜記、隨筆、親筆題書和私人信函,以及大量與他同時代的朋友和學者評論他的隨筆、傳略。這些文字被翻譯到海外,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

青海玉樹隆寶灘自然保護區(qū)沼澤草甸風光。陳小羊攝

高大偉在近日舉辦的2025長江文明論壇講了這番話。論壇期間,高大偉與世界大河流域文明的中外專家一道,追溯和探討長江這道中華文明的母題。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讓高大偉既震撼又感動。

蘇軾,是長江文明中一個嘹亮的音符。

同蘇軾一樣,數(shù)千年來,屈原、阮籍、陶淵明、酈道元、盧照鄰、王勃、楊炯、張若虛、孟浩然、王維、李白、岑參、孟郊、杜甫、白居易、劉禹錫、元稹、杜牧……一代代詩人走過長江,歌詠長江,寫下長詩逾萬行,用筆墨完成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長江,也在文學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關于家國的想象。

“被譽為母親河的長江,確保了中國擁有一條共同的生命之源與文化之脈?!卑臀黢v成都總領事館副總領事杜瓦爾·巴羅斯說。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xù)未斷的文明,具有連續(xù)、創(chuàng)新、統(tǒng)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這些特性構成了我們理解當代中國、中國式現(xiàn)代化及其發(fā)展道路的歷史根基?!敝袊澜绻糯费芯繒睍L、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徐松巖說。

人類與長江的關系,從來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對抗,而是“調適與共生”的協(xié)同。從河姆渡遺址中數(shù)量巨大的稻谷堆積,到當代長江十年禁漁的生態(tài)守護,長江以其穩(wěn)定的水文生態(tài)、充沛的水資源與廣闊的沖積平原,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繁衍的“天然庇護所”;而人類則以智慧回應河流的饋贈,構建起“水養(yǎng)人、人護水”的文明閉環(huán),這正是長江文明得以延續(xù)的核心密碼。

在文化依存與文明形態(tài)層面,長江流域的稻作文明與其他大河的農耕文明既有共性,更存差異。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制耒耜、干欄式建筑與水牛遺骸,印證了長江流域是稻作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水稻種植需穩(wěn)定水源與集體協(xié)作,長江水不僅帶來肥沃土壤,更促使早期人類形成“修筑田埂、統(tǒng)籌灌排”的協(xié)作模式,催生了“大散居、小聚居”的族群形態(tài)。

長江稻作文明塑造的社會組織形式,在全球大河文明中獨具特色——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的聯(lián)合研究顯示,長江稻作區(qū)居民具有合作精神,善于形成商業(yè)合作組織。由于灌溉設施建設與維護需農戶通力合作,每年修繕堤壩、清淤河道的龐大工作量,社會形成了“集體優(yōu)先、互惠共生”的規(guī)則。

這種“精耕細作、全年耕作”的文明特性,使中國的社會系統(tǒng)更趨穩(wěn)定,文明樣式更豐富多元——讀懂了長江的厚重與靈動,就能更好讀懂中華文明何以流而不斷、奔騰不息。

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區(qū)域標志性景觀之一月亮灣。杜曉宇攝

一幅自西向東的卷軸

李思訓曾用數(shù)月時間繪制嘉陵江山水的景象于壁上。后來,唐玄宗命吳道子于大同殿再繪同一題材。吳道子一日揮就,氣韻貫通。二者各臻其妙,成為畫史佳話。

長江,始終是貫穿中國繪畫史的一道壯闊畫題。一幅《長江萬里圖》,自北宋范寬、郭熙,至南宋夏圭、趙芾,經元代王蒙,續(xù)明代戴進、吳偉,延至清代王翚,近現(xiàn)代張大千、吳冠中等,歷代畫家都曾以此為題,神思飛揚,筆騁萬里,用絹素、水墨、油彩,勾勒出長江博大包容的空間意象。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一條開放的河流,長江文化是流動不息的文化。自唐古拉山發(fā)源至東海入???,長江縱貫6300多公里,流域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

長江,如一條流動的文明紐帶,將羌藏、巴蜀、滇黔、荊楚、湖湘、贛皖、吳越等多元地域文化串聯(lián)成一幅瑰麗的畫卷。博大包容的氣象,自然成為畫家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

大江上游,巴蜀勝地,群山巍峨、峽谷險峻,雄奇山水滋養(yǎng)出曠達豪情;中游楚地,屈原行吟、沉江明志,賦予這片土地瑰麗的想象與不息的求索精神;及至下游江南,水勢平緩、物阜民豐,筆墨間氤氳出南畫特有的溫潤與精雅。廣土巨族,風格各異,最終百川歸流,匯聚成中華文明的宏大譜系。

河流不僅是地理景觀,更是文明的“隱性骨架”。長江通過塑造空間格局、凝聚文化認同、驅動經濟發(fā)展,深刻影響中國的政治、文化與經濟走向,其影響貫穿古今,成為理解中華文明演進的關鍵線索。

長江文化的多元與統(tǒng)一,也在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得到了生動體現(xiàn)。

在江源大地青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熱貢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夏吾角正提筆繪制唐卡?!澳憧催@畫上的金線,是不是很細?”夏吾角一邊運筆,一邊問,“因為作畫時,筆尖只取一根毫毛,就像我們長江源頭的細流?!?/p>

在貴州省臺江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水根在敲打小錘。不一會兒,一只銀做的蝴蝶便振翅欲飛。吳水根說,苗族銀飾鍛制的手藝,孕育于長江流域。長江水,也滋養(yǎng)了苗家的銀。

梁平竹簾、黃梅挑花、夏布繡、海派玉雕……不同的空間內,長江巧轉騰挪,化作不同的形態(tài),賦予各地資源稟賦和人文風貌。各地又因這條大江,一脈相連、萬里同源。

武漢大學兼職教授劉漢俊說,長江流域自古為多部落、多氏族、多族群共居地,目前生活著漢族、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等多民族人口。雖然地理環(huán)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宗教崇拜、觀念習俗、生產習慣、飲食偏好不盡相同,但各民族間人員經貿往來密切,文化交流頻繁,沿江兒女相依相伴,水乳交融、相濡以沫,命運相連、患難與共,并與黃河流域各民族、草原游牧民族、東北游獵民族等交往深切、交融深厚,形成古老中華大融合、大交流、大一統(tǒng)、大團結的基本格局和文化底蘊。

“六合同風,九州共貫,金甌永固,天下大同。百川歸一既是長江地理的特征,更是長江精神的特質?!眲h俊說。

一道從始至終的命題

中國是“大河文明的集大成者”,長江、黃河、珠江等大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自然流域與中國大運河構成“江河共濟”的網絡。這種網絡不僅塑造了中國“東西聯(lián)動、南北互補”的地理格局,更整合了多元文明,成為國家統(tǒng)一與文化傳承的“隱性紐帶”。

生態(tài)互補、文化交融、治理協(xié)同的大河網絡,為中華文明存續(xù)與發(fā)展提供了戰(zhàn)略縱深。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發(fā)源地,但歷史上頻繁的水患與戰(zhàn)亂,促使人口與文化向長江流域遷移;長江流域的亞熱帶氣候與豐富水資源,成為北方文明的“避難所”。南水北調工程通過長江補水黃河流域,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正是對“江河共濟”生態(tài)邏輯的當代延續(xù),實現(xiàn)了大河流域間生態(tài)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保障了全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穩(wěn)定。

治水,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切實命題。從大禹疏導岷江,到李冰修筑都江堰分水泄洪;從靈渠連通湘漓,到邗溝貫通江淮,再到今天的三峽工程,治水,始終承載著中國人對江河安瀾、民生發(fā)展的深切期盼。

大河的治理,塑造了集體協(xié)作的社會組織形式,也啟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智慧。

不久前,位于重慶奉節(jié)的夔門長江大橋剛剛進行了維修加固改造工程。2006年,這座大橋建成通車,使“瞿塘險過百牢關”成為歷史,夔門天塹變?yōu)橥ㄍ?。此后,當?shù)貢r時對大橋進行養(yǎng)護、修繕,避免水患影響。

如今,萬里長江,從夔門長江大橋,到武漢長江大橋,再到上海長江大橋,一座座大橋如彩虹飛架。江面上,現(xiàn)代化港口星羅棋布,公路上,路網密集成環(huán)成網。一條綠色、智慧、現(xiàn)代的長江,正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帶來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魚米之裕。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長江的‘善’與‘利’,表現(xiàn)在水利、灌溉、防洪、水電、生態(tài)、旅游等各方面?!眲h俊說,“以人水關系為核心,江河湖海資源利用、電力灌溉工程開發(fā)、旅游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為內容的水善文化,是長江文化的一項重要內涵。”

“浩浩大江串聯(lián)起長江經濟帶,覆蓋了約占中國20%的國土面積、約40%的人口規(guī)模、貢獻了約45%的國內生產總值,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發(fā)展區(qū)域?!备叽髠フf。

“長江經濟帶是古老的大河文明與開放的海洋文明在當代中國的交匯與實踐,是中國基于長江流域引領工業(yè)文明向生態(tài)文明躍遷的示范區(qū),也是驅動中國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引擎?!敝袊鐣茖W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生態(tài)文明研究所研究員楊開忠說。

長江與中華文明的共生史,揭示了一個真理:河流生態(tài)的穩(wěn)定是文明存續(xù)的前提,文明的進步必須以尊重河流生態(tài)為底線。從歷史經驗看,“人水和諧”的共生、“通江達?!钡拈_放、“江河共濟”的協(xié)同、“以河塑魂”的傳承,是長江文明興盛的關鍵;從當代發(fā)展看,長江經濟帶的建設需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傳承“開放包容、自強不息”的精神基因,讓長江不僅成為經濟的“黃金水道”,更成為文明的“精神紐帶”。

守護長江,就是守護中華文明的根脈;傳承河流精神,就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未來。長江,不只是一條地理上的河流,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脈。守護好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āng)的千年文脈,是一道永恒的詩題、畫題、命題。萬里長江,等待著新時代的我們,繼續(xù)為中華文明書寫新的篇章。(記者李舫 林子涵)

責任編輯:武瑾

?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yè)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lián)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
?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最新資訊
友情鏈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