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秋風送爽、暑氣漸消,大自然進入收獲與休整的季節(jié),人體也需順應“秋燥”“秋涼”的時令特點調整養(yǎng)生節(jié)奏。秋季養(yǎng)生的核心是“養(yǎng)陰潤燥、收斂肺氣、溫補脾胃”,從飲食、起居、情志、運動四個維度科學調理,才能為秋冬健康筑牢根基。
飲食養(yǎng)生:滋陰潤燥,溫補不燥
秋季氣候干燥,易出現(xiàn)口干舌燥、皮膚干澀、便秘等“秋燥”癥狀,飲食需以“潤”為主,同時兼顧溫補。
1.首選滋陰潤燥食材
梨可生吃或燉冰糖雪梨水,能潤肺生津;銀耳搭配百合、蓮子煮羹,滋陰潤燥又安神;蜂蜜溫水沖服,既能補水又能養(yǎng)胃潤腸;此外,蓮藕、山藥、冬瓜等白色食材,中醫(yī)認為“白色入肺”,是秋季養(yǎng)肺的佳品。
2.適當溫補避寒涼
秋季早晚溫差大,脾胃易受寒涼刺激,應減少生冷食物(如冰飲、生魚片)攝入,可適量食用紅棗、桂圓、南瓜等溫補食材,搭配雞肉、牛肉等優(yōu)質蛋白,增強體質。
3.少辛增酸忌辛辣
秋季肺氣旺盛,辛辣食物(辣椒、花椒、生姜)會加重肺氣宣發(fā),耗傷陰液;而酸味食物(山楂、葡萄、柚子)能收斂肺氣,緩解燥邪帶來的不適,還能增進食欲。
起居養(yǎng)生:早睡早起,防寒保暖
秋季晝夜溫差拉大,作息調整和保暖防護尤為重要,直接影響免疫力和代謝狀態(tài)。
1.遵循“早睡早起”原則
中醫(yī)認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能順應陽氣收斂,減少熬夜對陰液的消耗;早起可呼吸清晨清新空氣,舒展肺氣,改善秋季困倦乏力的“秋乏”現(xiàn)象。
2.做好“秋凍”有講究
“春捂秋凍”并非盲目受涼,而是循序漸進地適應降溫,增強機體抗寒能力。早晚外出可適當增添薄外套,重點保護肩頸、腰部和腳部(如穿透氣的薄襪),避免腹部、背部直接吹風,尤其是老人、小孩和體質虛弱者,不宜過度“秋凍”。
3.保持室內濕度
秋季空氣干燥,可使用加濕器將室內濕度維持在50%~60%,或在室內擺放綠蘿、吊蘭等綠植,既能緩解皮膚和呼吸道干燥,也能改善睡眠質量。
情志養(yǎng)生:收斂心神,疏肝解郁
秋季萬物凋零,易讓人產生悲秋、抑郁等負面情緒,中醫(yī)稱之為“秋悲”,情志調理需以“收斂、平和”為核心。
1.多接觸自然疏肝氣
閑暇時走進公園、山林,欣賞秋日紅葉、碩果,感受自然的生機與收獲,能緩解低落情緒,開闊心境;也可約好友登高望遠,既鍛煉身體,又能釋放壓力。
2.培養(yǎng)安靜類興趣
秋季宜“收”不宜“放”,可選擇書法、繪畫、品茶、閱讀等舒緩的活動,幫助收斂心神,避免情緒大起大落;睡前聽輕柔的音樂、練習冥想,也能平復思緒,改善睡眠。
3.及時傾訴排煩惱
若出現(xiàn)情緒低落,切勿憋在心里,可與家人、朋友溝通交流,釋放心理壓力,保持情緒穩(wěn)定平和。
運動養(yǎng)生:舒緩適度,量力而行
秋季是運動的黃金季節(jié),但運動需避免劇烈,以“舒緩、收斂”為原則,避免耗傷陰液和陽氣。
1.優(yōu)選溫和運動
散步、慢跑、太極拳、瑜伽等運動強度適中,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肺功能,還能緩解秋乏。其中,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tǒng)功法,動作舒緩,注重呼吸與動作配合,最適合秋季養(yǎng)肺斂氣。
2.避免劇烈運動
減少長跑、籃球、足球等高強度運動,這類運動易導致大汗淋漓,耗傷津液,加重秋燥;運動后不宜立即脫衣吹風,也不可大量飲用冰水,應及時補充溫水或淡鹽水,擦干汗水保暖。
3.運動時間有講究
秋季清晨氣溫較低,可選擇上午9~11點或下午3~5點,此時陽光充足、氣溫適宜,運動效果更佳,還能避免受涼感冒。
秋季養(yǎng)生的關鍵在于“順應天時”,不盲目進補、不違背自然規(guī)律,通過飲食、起居、情志、運動的協(xié)同調理,讓身體與秋季氣候相適應。愿大家在這個豐收的季節(jié)里,養(yǎng)出好身體,收獲滿滿的健康與愜意。
來源:北京西城疾控
責任編輯:李旸





